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的衝擊可分為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指的是氣候變遷透過非生物的環境因子變化,直接影響到生物的生理運作而造成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間接影響則是指其影響促使生態系統進行平衡的干擾機制。生態失調可分為自然失調與人為失調。自然失調是受到重大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生態系統退化,人為影響則是受到人類開發行為的改變,使得生態系統受到干擾。此二種造成生態失調的原因會相互干擾影響,當干擾強度過大、時間過程或者是干擾頻率過於頻繁而超過生態系統所能調適的範圍時,會造成生態失調的情形。

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可分為基因、物種、生態系統三個層次。基因層級的多樣性會透過有性生殖及基因突變造成基因的重組,來適應環境的壓力。物種層級則是在氣候變遷之下,改變其生理條件來適應環境變化。生態系統層級則是與生態系統能夠承受與恢復的能力有關。當生物受到環境衝擊時,會透過改變生物的生理時鐘,配合環境型態的改變,例如提早開花或是延長生長季節等等。另外就是改變物種的分布範圍以及分布密度,例如低海拔的動植物往高海拔地區移動,因此使得分布範圍縮減,若本身位於高海拔的動植物沒有更高海拔的地區可移動,則可能無立足之地而遭到滅絕。

什麼是氣候模式?
電腦模式普遍運用在大氣相關研究當中,利用程式語言以及電腦運算資源,模擬過去大氣狀態和預測未來天氣型態。建立模式的基礎為代表大氣的各種過程的數學方程,利用數值積分的方式,求出網格點中各種大氣過程隨時間的變化。氣候模式能夠提供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氣候狀態,但也有其極限所在,包含大氣為非線性的過程;初始、邊界觀測的不足;模式網格點較大,因此需用大網格的資料進行參數化來描述……等等,均會在計算時累積誤差。但隨著電腦計算資源的發展與進步,氣候模式的解析度逐漸提升,並且增加了許多過去未考慮的大氣過程(例如:海氣交互作用、化學過程),使得氣候模式越來越完整,能夠更貼近實際的大氣現象。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
  1. 夏季暖化趨勢明顯,冬季暖化發生於1980年代之後。
  2. 夜間溫度上升比日間明顯。
  3. 暖日日數增加,冷日減少。
  4. 地球溫度每上升一度(水氣多7%),台灣每年前10%的強降雨會增加約140%,而最低20%的小雨則會減少約70%。強降雨增加會增加水災、土石流發生的機率… 氣象局雨量預報需考慮氣候變遷因素。
  5. 台灣年累積雨量的長期變化: 沒有明顯大幅度增加或減少的趨勢。
  6. 降雨日數趨勢:明顯減少。
  7. 年雨量不變,颱風降雨比例增加。
  8. 1990年以後的颱風個數和1961~1989年相比有增多的現象,且在2000年出現明 顯增多的轉折,這與西北太平洋颱風平均路徑向北偏移有關。1980年以後,侵臺颱風生命歷程達到強颱的比例明顯增高,此現象以及颱風路 徑的北偏均與氣候變遷的太平洋海溫與西北太平洋颱風年代際變化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