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NEWS最新消息

2021/03/30 [講座筆記] 「農業循環微型產業推動及案例分享」

講座筆記「農業循環微型產業推動及案例分享」

這是一篇出自IPCS學生的講座筆記,紀錄邱祈榮老師去年十一月的演講:「農業循環微型產業推動及案例分享」。
--------------------------
🧑‍💼講者:邱祈榮-台大森林系副教授/IPCS 協聯教師. Dr. Chio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str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IPCS Affiliated professor
🧑‍🔧紀錄:李晨光 同學. IPCS student Li, Chen-Kuang

講者首先解釋循環經濟的定義,依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2012 年報告中的定義,循環經濟具有可回復性及可再生性,其特性是透過用心的設計,從一條完整價值鏈與跨不同價值鏈的系統,檢討各式各樣的經濟活動,建立資源循環圈。與廢棄物減量的概念不盡相同,循環經濟更強調所謂「廢棄物」的物質找到、或是再加工凸顯其他面向的價值,亦即其他的使用價值,使其重新進入產業價值鍊,而達到環境衝擊最小化、物質的經濟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循環經濟的概念包括七個重要元素,它們是:再生資源優先順序、保存或延伸既有工藝、化廢棄物為資源、再思考商業模式、為未來設計、結合數位科技、以及跨領域合作創造整合價值。透過這元素的策略組合,在環境及社會永續指標方面,也包括七個面向:物質以循環利用的方式納入經濟體系、所有的能源以再 生能源為基礎、生物多樣性透過人類活動以結構性的方式被支持與強化、人類社會及文化得以保存、人類及其他生命的健康與福祉得以被支持、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價值超過金融價值、水資源的抽取符合可持續及最大的恢復率。
推動循環經濟有幾個重點,依序為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連結循環化、剩餘資材資源化。而在這個進程之下,歸類各廠商的商業類型得出五種商業模式:循環供應鏈、資源回收再造、產品生命延長、共享平台、以及產品即服務。其中產品及服務的模式為「以租代售」,改變現在的買賣「物品」的邏輯,物質反而成為服務練中的一個小環節。例如辦公室印表機的買賣模式逐漸改為出租的方式,使用者不必負擔機器折舊及回收,由廠商提供統一服務的產銷與資材回收管道。

接下來轉到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案例,講者從國際間的大趨勢開始,例舉芬蘭、荷蘭、及日本的循環型農業發展趨勢。農業用地構成全世界最大的生物群落,佔地表無冰地面積三分之一以上,並為低收入國家貢獻百分之三十的 GDP、當前七十意人口提供糧食、纖維、生物燃料、及其他產品。但農業產品的分配並不平均,過剩浪費及飢荒同時存在,而氣候變遷導致玉米及小麥等糧食產量下降百分之四到五,糧食供給是迫切的危機,而且正在發生。如何促進循環型農業與永續發展目標產生連結,是國際農業 發展的趨勢也是跨領域的議題。
荷蘭提出 2030 年成為全球循環農業領導者以及 2050 年達到零廢棄的目標,其中建立強大、永續食物系統的三個策略為支付農民合理的產品價格、提高食品價值、以及維持 生產創新領先。在芬蘭,由環境部、農業部、林業部、經濟事務與就業部、商業部、 以及其他主要利益的合作者,於 2016 年發布世界第一個循環經濟路徑圖:「引領循環 —芬蘭實現 2015-2025 年循環經濟路徑圖」,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碳中和的循環經濟。此路徑圖計教於四個領域,分別為永續食物系統、森林基礎的迴圈、技術迴圈、以及運輸與物流等。此外,這些循環經濟注入學校課程教育,十二歲開始學習森林生意。在日本及中國則透過法規與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動。
在我國於2017年推動農業科技研發與發展規劃,包括綠能共構、副產品再利用、資源循環零廢棄等三個面向。從廠商的營運案例,國內除了台糖以永豐餘及以外也有許多案例諸如龍璞綠能、石安牧場、台南官田菱角碳等,從物質處理技術的案例有竹碳燒製與木醋達人。這些案例都是跨領域、微型企業、以及異業結合的案例,但整合沒那麼簡單,需要資金、市場(品牌、產品設計、通路)、技術(創新、應用)、團隊、及以上因素的整合;但也不需要悲觀,這些案例都是透過不斷的探索及嘗試,重點是打開觀念以及創造合作利基。

從跨領域、微型企業、以及異業結合三個向度來討論本次演講,可轉換為知識領域的議題、市場規模與供需的議題、以及創新移轉的議題,如以下討論。
首先,在知識領域方面,不同產業之間的互動等於後不同知識與技術的交流,其基本知識、術語、文化、與價值的不同甚至競爭,造成合作的障礙。
第二,在市場規模方面,每種分工都有其一定的規模門檻才能達到提升效率或降低成 本的誘因,然而我國大部分的企業為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生產所剩餘物質的來源、儲存場地、規模未達加工處理設備的運轉門檻(例如設備運轉門檻為每日30公噸,而所蒐集的剩餘物質每日僅10公噸),再製後的去化通路、及其他問題,使中小型及微型企業推動循環經濟有相當的困難度。
第三,在創新議題方面除了包括前述兩個因素,我國的中小或微型企業的「產業多樣性」對循環經濟創新經驗的移轉造成挑戰。地產業創新的知識經驗不一定能適用於其他地理區域的類似產業,而不同產業類別之間所需的Know How也不盡相同,因此,創新移轉是量身訂做而非套用相同的模具。此外,創新的知識技術屬於私部門的市場競爭資本,不會輕易的移轉給市場上其他的競爭者。亦即,透過創新的手段推動循環經濟,市場競爭因素所產生的障礙必須納入考量。


關鍵字:循環經濟、林業、農業、碳中和、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