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系統舒適度+

臺大系統舒適度+計畫

計畫官網


最新消息 (研究通訊)

     

團隊成員

計畫主持人:簡旭伸 (地理系教授兼氣候永續學程主任)
計畫顧問:陳正平、陳伶志、莊振義、林博雄
計畫執行顧問:鍾明光、謝宜桓
工作團隊:劉紹淵、荊輔翔、簡妙蓉、林承恩、楊鑫

合作夥伴

臺大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
臺大校務研究暨社會責任辦公室
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LASS)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網路研究實驗室

計畫目的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與都市治理的概念匯流,都市已被視為回應氣候變遷的重要節點,而如何發展及落實都市層級的氣候行動 (climate action) 亦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氣候變遷是當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艱鉅挑戰,雖已討論多年但卻難讓民眾有感且少在日常社區尺度開展行動,其關鍵困境仍在:「城市氣候行動需要細緻科學數據支持;氣候資料需要地方知識協助解析」。所以,如何佈建降尺度 (downscaling) 的科學資料並提升市民的環境識覺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城市氣候行動的先決條件,亦是現今則成為高教/學研社群重要的社會責任。

本計畫預計從智慧校園 (smart campus) 的概念出發,將臺灣大學校園視為一個生活實驗室 (living lab),透過客製化感測器的研製與佈建,建構一個前導型的微氣候感測網絡,並以此建構降尺度的氣候資料蒐集與解析的方法。

此外,為建構具有在地視野的氣候行動,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科系所之永續研究社群結合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空氣盒子團隊)、創客社群 (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 與在地社區 (文山社區大學、大安社區大學、台北市大安區大學里、新北市鶯歌區建國里) 的行動者,以參與式感測 (participatory sensing) 的概念推動微氣候感測網絡 (microclimate sensor network) 的研製及佈建,並以感測成果及在地知識為基礎,逐步繪製台北城南區域的都市氣候地圖,由大學與社區協力提出適地性氣候行動 (location-based climate action) 方案,成就一個可與全球分享的民主氣候治理故事。

執行內容與作法

本計畫預計以台北城南地區 (臺大校園與周邊社區) 為場域,建立社區尺度的氣候論述與行動,並從:參與式感測、環境資料解析與再現、及治理公共倡議等三個面向構思行動,希望與周邊的社區/社群,以協力共構的方式建構從智慧校園,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的跨尺度氣候行動方案。執行策略與作法如下:

參與式感測

  • 以「舒適度+」為概念,建構室外 (溫度、濕度、風速、光能、懸浮微粒、噪音) 、室內 (溫度、濕度、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碳) 以及移動 (溫度、濕度、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 等三個模組
  • 以校園與周邊社區為場域,選出特定的室內外環境及課題,建構微氣候感測網
  • 推動「感測公民」行動,邀請志工/學生在通勤過程,以移動式感測器協助蒐集環境資料
  • 開發創客工作坊,邀請周邊的市民/社群共同製作與佈設感測器,拓展環境監測課題與量能

資料解析與再現

  • 整合校內現有環境感測基站,建立感測數據的動靜態校準機制
  • 結合現有學研成果,建立都市微尺度氣候模型
  • 建構即時資訊展示系統,協助市民理解所處的環境狀況

治理公共倡議

  • 以公民參與方式擬定因子 (公衛、社經) 及權重
  • 建構年度性的氣候風險地圖,以作為城市氣候行動之參考

預期成效

  • 以學研量能促進都市氣候行動,並擴充USR的執行面向
  • 加值智慧城市,逐步踏實政策與制度創新可能性
  • 發展民主化的氣候治理模式,並與全球民主國家共享

感測器介紹

為了建構「舒適度+」的概念,本計畫使用兩種感測器模組。

1. NTU4AQ(室外模組)

由本計畫團隊自主開發

2. MAPS6(室內/移動模組)

由 LASS 團隊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