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NEWS最新消息

2019/07/19 Bending the Curve:NTU 的我們可以如何改變氣候變遷路徑?

Bending the Curve課程介紹(課程內容&方式)

Bending the Curve是一系列由加州大學系統所設計、開發的氣候變遷課程,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 (IPCS) 與其合作,利用這套教材設計的課程形式,不同於台大常見的課堂講課。本學期的課程屬於短期密集課程,六個週六整天課程。這套課程有兩個重要特色:其一,是本課程以系統性的方式帶領同學認識氣候變遷領域的重要議題,從氣候變遷的成因、氣候正義、到其在科學面、政策面、技術面的解決方案。其二,是同學每周來到課堂上,並不是聽老師講課,而是與其他同學思辨。每周同學必須在上課時間之前觀看完當周的指定課程影片。上課時,同學必須就影片與當周的關鍵問題,進行討論、梳理、分享。

圖一:印度同學沙曼尼分享印度的氣候變遷經驗

在課程嘗試性階段,我們很幸運地有來自不同國家包含越南、印度、加拿大、中國的同學與臺灣本地學生一起在課堂上交鋒,討論到彼此國家面對氣候變遷所採取的行動,或是人民們對氣候變遷的認知時,我們發現,因為不同的國情與經濟歷史背景,各國本土應對的行動都相當不同。雖然背景不同,但是同學們還是努力地在同樣的議題上,尋找其他國家經驗放在自己的國家情境中的成功可能性,同中存異卻在異中尋求同樣的方向——Bending the curve。

圖二:同學分享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之組織行動

除了同學的課堂討論之外,本學期課中三位IPCS老師對同學進行專題演講:城鄉所張聖琳老師分享長期在坪林蹲點的觀察,以及氣候變遷如何影響茶農的田間管理決策;地理所簡旭伸老師藉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框架,歸納印度小村莊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情況;吳金鏞老師講述溪州部落如何以都市原住民的獨特智慧強化其社區韌性。除了課程影片的氣候變遷各面向知識,老師們的分享也讓同學更了解在地尺度的氣候變遷議題,能夠如何實際行動,促進實質改變。

需要具備多少知識才能行動?

課程中讓人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環節是老師在白板上畫了一個「氣候變遷知識-行動力」的座標圖,讓同學評估自己現在關於氣候變遷的知識程度及行動力。結果出來後發現雖然同學們的知識程度比行動力都來得高,但普遍認為自己的知識還不足以形成「行動」。對於這個現象,我覺得相當有趣,於是分享了自己如何協助家人改變原先生活中的習慣,建立起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這需要的不見得是高深的知識,而是下定決心,就能開始行動,促進改變。

很幸運的,我們短期課程期間,適逢全球學生第一次的氣候行動大串聯,這波行動是為了響應葛利塔‧桑柏格 (Greta Thunberg) 的氣候罷課倡議。因此我們利用課堂時間給同學們看Greta的TED演講,本課程的助教也自發性地在3月15日當天,於台大校內發起短講行動,邀請同學們一同參與,也讓同學們知道行動可以很多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一定有合適且對應的行動可以嘗試。

最後一次課程中,金鏞老師帶著大家回顧前五次上課的內容,並且讓大家發想課程結束之後,可以完成什麼。IPCS學生洪瑋表示:「老師當時讓我們各自寫了三個關鍵字,我寫了Education、Sustainbality、Determination,尤其是那個Determination讓我覺得,既然都寫下來了就要做到,所以後來我不斷提醒自己要攜帶環保餐具以及選擇較少包裝的商品,改變以往常常忘記帶餐具的習慣。所以我認為課程帶給我最大的影響是氣候行動力!」

圖三:老師請每位同學寫下各自三個關鍵字,並將這些關鍵字組織成網絡圖;加拿大同學講說自己的關鍵字。

即使每週六都要到學校上一整天的課,但每次上課的時間絲毫不見同學們對課程的疲憊,反而都在課程討論中越發精神奕奕,課程結束時也對彼此依依不捨,這就是夥伴情誼吧!我們都從不那麼了解氣候變遷,逐週學習、成長,反思可以如何促進實質改變,絕對不是得到知識就能達成Bending the Curve,而是每個人都要開始行動。讓我們成為種子,回到各自的角落,散播屬於氣候變遷的希望。

圖四:最後一次課程,同學們在愉快的學習中也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