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最新消息
NEWS最新消息
2021/03/30
[講座筆記] Why are we failing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講座筆記 "Why are we failing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al Approach"
這是一篇出自IPCS學生的講座筆記,紀錄小松光老師去年十二月的演講:「Why are we failing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al Approach」。
--------------------------

講者(speaker):小松光-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 副教授. Dr. Komatsu- Associate Professor, IPCS NTU

紀錄(recorder):楊仕丞 同學. IPCS student Shih-Cheng Yang
小松光副教授帶來他的文化研究取徑,關於為何我們在達成永續發展方面會失敗。我們在達成永續性的路途上,已經分為IPCC為首的我們正在走向失敗派和知名社會學家Björn Lomborg佔領的氣候變遷懷疑論派兩大高地。Björn Lomborg認為全球在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花費太多時間跟精力,應該轉移部份焦點到如瘧疾等也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上來,他並批判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I Gore)過度傳遞災難畫面的行為。
接續則說明他本人對於永續性的觀點,如果對於地球有限資源的榨取超過地球的負荷量,如peak oil、森林過度開採、peak minerals 等等,又排放了大量的廢棄物到自然環境中,造成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等問題,這樣的過程稱為excessive consumption,也就是人類社會在達成永續性會失敗的行為。Meadows(1972)在他的重要著作The limits of growth中建立模型,論述了資源會在廿一世紀中快速耗損,並且導致人口達到高峰後快速下降。支持前者論述的Turner於其著作Is global collapse imminent 提出的量化模型,表明我們仍處於不永續的軌道上。
目前相關的主流研究取徑分為幾點;
第一點: 認知(cognitive)、理性(rational)
認為人類社會偏向理性,如果輸入好的資訊,就會有好的行為產生。如IPCC的固定產出的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以及Meadows關於成長的極限之書寫。
小松光副教授採用一些量化的數據表明,再帶入第二點: 行為主義學派取徑。
第二點: 行為主義學派取徑
在第一點的前提上,再對人類社會加以獎賞與懲罰的過程,導致好的行為的產出。B. F. Skinner 先生(1904-1990)曾經設計出了一個箱子,裡面的老鼠如果成功觸碰到桿子機關就會落下食物,這是一種由主動行為觸發的學習反饋。
但由Skinner提出的模型,我們在通往永續性的道路上仍然處在較為失敗的處境,小松光副教授強調,這並非前者的取徑完全不可取,但他認為有一些東西可能缺失了。
最後在第二點的取徑上又加入一個變數,即人類社會和我們的文化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文化取徑的永續研究自1990提出之後,經歷了數階段的演變,小松光老師將各國的ecological footprint 對individualism score作圖,的確發現了顯著的正相關趨勢。這與我們一般對歐美國家人民的想像吻合: 高度個人主義化,且因為發達的工商業導致碳足跡較高。在2020年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期間,也可以將疫情死亡率對個人主義指數作圖,發現那些個人主義程度明顯較高的西方國家,疫情較東亞國家為重。(儘管我認為與發達的西方國家陸塊相連、人口較為稠密密切相關,可由澳洲、紐西蘭和北歐國家的疫情死亡率極低判斷)小松光老師並接著回顧,個人主義的高度盛行大概與西方基督宗教創造的獨立個人相關。這些判斷或可都有助於吾人去思考我們要邁向怎樣的未來,也就是關於人類永恆的問題,在本學程可以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哲學思辨。